很多人以为产品创新就是无中生有,必须有全新的东西出现,底层科技进步才叫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的主语是产品,产品是一个复合的价值体系的最终呈现,产品创新是对其组成的各种价值维度进行再思考,产品创新包括科技创新,但产品创新不等于科技创新。
下面我们会分几部分讲一下产品创新。
一、为什么需要做产品创新?(why)
二、什么是产品创新?(what)
三、怎么做产品创新?(how)
一、为什么需要做产品创新
南方都市报曾问过一个问题:同一个工厂、同一条产品线、同一群工人生产的两台扫地机器人,为什么国外品牌可以卖到上千元的价格,而国产的却在拼多多上促销只卖288元?
我们第一反应会为国产商品叫冤,但如果我们绕到商品背后去分析,会发现不能这样断章取义地对产品价值下定论。
你还必须看到国外品牌背后在科技研发、设计品质、产品标准、建立品牌、建立用户信任上默默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坚持,这才是国外品牌和国内产品之间的真正差距。
品牌就是无形资产和附加价值。整个商品购买的过程中,企业让消费者选择自家产品的付出,会远大于产品制作本身的费用。
而品牌是企业和消费者最重要的触点,是产品的重要身份识别,它极大地拉近了的商品和消费者的距离,大大提升整个市场销效率。
另一方面,品牌产生的溢价也对企业产生了巨大的价值回馈。
下一个问题,既然品牌这么好,中国市场已经拥有了这么多的商品,但能在国际上产生影响力的的品牌会这么少?那就是如何塑造品牌?
品牌就是国家形象的代言人,品牌印象和国家印象往往是贴近的。
与中国近乎同时期的发展的日本、韩国都有了自己的国际品牌:
日本有索尼、松下、佳能,日本品牌给人印象是匠人、美感、细节;
韩国有LG、三星,韩国品牌个人印象就是精巧,美观;
美国有苹果、特斯拉、谷歌,给人印象是前沿,科技,创新,时尚。
当提到中国有哪些具有国际影响力品牌的时候,发现一时说不上来,近年才打响世界的华为品牌当然算,但它给我的印象关键词是规模,背景,国家。
品牌作为一种产品识别标志,是区别于一般性的东西,如果是基于这样的关键词,会发现它是被一个更大的网络绑架了。
中国文化大惯性中的延续千年的儒家、礼乐、集权陋习并不是靠几十年可以冲刷洗净的,在这惯性之下外在社会压迫个人不能随意逾越应该的位置。
这样的“耻感”社会,个性、需求被严重压抑,自下而上地让价值创造同质化。价值维度上没有差异,是很难产生适应国际环境的大品牌。
品牌没有个性是不能形成印象的。
中国企业大多不重视品牌,会觉得中国地域广、人口多、GDP高,会把更多精力放在规模扩增上,品牌是虚伪缥缈的。
这在过去是合理的,但现在还抱着这样的思想的企业一定会被创新品牌10倍以上的碾压,这种碾压会来自好几个维度,导致中国企业大而不强。
铺垫了这么久的品牌价值,其实是为了说明产品创新。
如果你对索尼、苹果的品牌发展历程有了解,你会发现:电话号码列表 品牌价值的塑造是通过持续产品创新、迭代一步步推进完成的。这里,企业获得的不是单件产品所能获得的收入和利润,而是获得长期具备市场能力支撑的品牌价值。
产品创新塑造品牌,产生价值回馈,推动企业增长。要做好品牌,就先做好产品。
为什么我们现在要重新强调产品创新?因为环境变了,打法要跟着变。
品牌的竞争其实是抢夺用户认知,先发优势很重要,先手建立品牌会影响后面的战局优势的发挥,品牌战略必须比对手们提前重视。
未来20年,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集群最大可能性是出现在中国上,这几乎是肯定的。
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政治层面上,国家已经意识到了品牌创新的价值。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国有权利下放,创业平台的搭建都在证明这一点。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文化自信”这对品牌创新尤为重要。
以奢侈品为例,全球最著名的奢侈品集中在哪?不是科技最发达的美国,而是意大利和法国,奢侈品牌靠的是长时间文化创新积累的结果,美国历史文化不够长。
在意大利罗马,奢侈品只需要从祖辈文化中扣取一点点的元素就可以在这个领域上形成文化碾压产生巨大的优势。
中华文化的传承中磕磕碰碰虽然耽搁了很长一段时间,千年的文化底蕴问题也很多,但是中华文化出彩的地方也很多,这里潜藏了巨大的价值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文化自信”就是对过去扬长避短。
前面我们提到品牌是国家形象的代言人,和国家印象有关,于是中国必须将已有的手牌打好。文化复兴将品牌放在超时空的跨度上会更容易寻找到合适的跳板,完成鱼跃龙门。
中国要完成中国梦,完成中华的复兴,就必须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集合塑造国家形象。
国家既然已经意识到了其中的价值,那整个国家的资源、权限都会往这方面倾斜,就自然容易成就许多“风口上的猪”。